English

重视中国当代文化源头活水的研究

2000-09-28 来源:光明日报 黄楠森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两次文化热。一次是80年代的西方文化热,另一次是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即国学热。两次文化热涉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在儒学、西方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者中以何者来指导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问题。在这场讨论中有许多学者都指出,不能把中国文化传统限于儒家,除儒家外还有其他诸子百家,特别是不要忘记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革命斗争中所创造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中所创造的文化传统。无疑,这种观点是很正确的,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一场关于文化的讨论中,学者们发表了成百本专著,成千篇论文。经过热烈的讨论,人们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既然中国正在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当代文化当然应该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说,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儒学或其他诸子百家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都不可能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这决不是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是要吸收其精华,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成分,至于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革命斗争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当然更不能抛弃。有的学者很恰当地把这些思想概括为16个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但这只是涉及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即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来建设中国当代文化,而没有涉及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根基。借鉴其他文化诚然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不是主要方面,主要方面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及其需要来建设中国当代文化。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化已在自发地悄悄地随着中国当代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发展而在不断地逐渐地变化发展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从事这种调查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借以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的论著比较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李保林同志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基金“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村镇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它的最终成果《市场经济与村镇文化研究》的出版,我认为是极其可贵的。

我国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农民,离开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就谈不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农村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的,尤其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始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萌芽、成长、壮大和发展的,给予农村文化的影响极其明显和巨大。党中央一贯重视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江泽民同志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更加关注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农村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文化建设来讲,任务是很重的。要在我国农村完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村镇文化(可以说这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源头活水)的建设,有大量工作要做,其间理论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市场经济与村镇文化研究》一书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从理论上作出了自己的积极的贡献。

此书从广泛的调查研究入手,对搜集到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理论上的加工制作,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村镇文化建设的新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村镇文化的主要特征、功能,村镇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有效途径等问题创造性地进行了深入的概括和分析,有材料,有观点,有论证,有问题,有对策。此书真正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村镇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村镇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它的出版,我相信,不仅会大大推动村镇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会大大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

(本文为《市场经济与村镇文化研究》一书序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